•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APP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广电 > 台网互动专题 > 小记者大世界 > 最新资讯 正文
金融时报:中国大学文凭为何正失去吸引力

2014-10-09 10:44  来源: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0月9日报道英媒称,每年的这个时候,中国成千上万的父母都会在大学的体育馆里过夜,渴望帮助自己唯一的宝贝孩子获得对许多人来说是整个家庭的重要财富:中国大学的学位。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7日刊发题为《中国的大学体系面临不适合现代经济的批评》的文章称,近年来,中国的大学文凭正失去吸引力。数十万中国家庭选择避开国内的大学教育,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美国近三分之一的国际学生来自中国(共28.7万)。国内的教育专家指出,国内高等教育体系的不足——从过度行政化到低质量的教学,从腐败到缺乏学术自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中国曾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制度。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大学恢复正常招生以后,每年只有约25万学生能上大学——而当时大陆的总人口接近10亿。此后大学招生人数激增,到2012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达到近700万,参加高考的学生有四分之三能上大学。

  文章称,数字不能代表一切。教育专家批评国内的大学教育体系未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文章称,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实行了从2010年至2020年改革大学体系和高考制度的十年计划。但教育专家说,目前计划的实行已经接近中点,取得的成果并不多。通过旅行等越来越多接触到海外教育体系的父母和孩子们,越来越不愿屈从于目前的体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在于大学由政府管理,它们过于行政化,没有自治权,其结果就是所有大学都千篇一律——过多关注规模而不是质量。

  改革计划要求把行政权从中央政府下放到地方政府,然后交给大学本身。学校在挑选学生方面也将有更多自主权,高考制度将放宽。

  但是给予大学更多招生权也会带来问题。去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就因招生问题被逮捕。

  文章称,由于对现有体制不满,2007年,一所新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开始筹建,该学校最初试图不通过高考招收学生,但是几年以后就迫于压力,把高考分数作为招生的主要标准。

  熊丙奇说:“南方科技大学的试验失败了。他们的理想不可避免地被现实耗尽了。”总的来说,雄心勃勃的全国改革计划真正得以贯彻执行的很少。

文章来源:参考消息

 

认识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客户服务|合作联系|免责声明|版权说明|网站地图|本地下载|站长统计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鲁ICP备10203798号-1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