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时评:新版守则“接地气”更要“守住根”
2014-09-02 11:27 来源: 新浪教育 ![]() 自8月1日起,教育部持续半个多月对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公开征求意见。不少人纷纷表示,与已实施10年的《中小学生守则》相比,正在征求意见中的新版守则更加亲民接地气,也更易操作。 首先,新版守则增加了会自护懂求救、控制上网时间、低碳环保生活等新内容,而热爱人民、见义勇为等内容不再提及;其次,新版守则还被合并为简洁的9条守则,并提炼出三爱、三讲、三护的短语,便于学生记忆。再回想近年来,有关我国《中小学生守则》改革的声音可谓不绝于耳且愈发强烈。其概括起来无非两种:一是守则较国外缺乏可操作性,必须要改;二是守则应体现以人为本,还必须改得好。强硬的舆论诉求无不彰显出对过去守则的颇有不满。 其实,无论守则如何改与完善,最重要的仍是想清楚: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学生守则?只有明确了方向,才能改得入人心、得人心,不至于拿捏不稳,甚至迷失方向。而笔者认为,守则恰恰要牢牢把握从灌输式教育向以人为本的新教育观的转变出发,只有明确方向,方能使守则接地气并能“守”得住。 且不论中国与“日英美小学生守则”制定的文化差异,诸如英国的守则主要强调自我保护: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等。美国守则更多围绕小学生在学校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提问时举手等等。可见,这些国家在制定守则上是各有侧重点的,而就守则彰显精神来说,无不把学生作为中心,于细节中重视学生的行为养成和个性培养。 相比之下,我国旧版守则面面俱到,大到热爱祖国,小到待人接物。尽管读起来朗朗上口,但颇有“官话”、“套话”之感,一定程度上具有“灌输教育模式”的影子。而灌输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主题先行”,它要求学生记住一个观念,而不是自我领会、培养自主意识。那么,结果自然是难以落到实处,遭遇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试问多年之后,想必有众人能够对其倒背如流,但又有几人能够悟透其中两三点,指点自己人生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可以说,新守则正逐步向学生的一边“靠岸”,但我们终不能停留在删减不合时宜的浅尝辄止,首先要求教育者立足高远,从学生成才的大教育观背景下看其修订的时代意义。 因此,守则的发布尽管是针对学生,但首先是针对教育者自己的言行,教育者们更要树立并守住育人规则的根本:在“以人为本”的指导下,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满足每个年龄段孩子个性发展的需要。只有如此,新守则所彰显的接地气、亲和力,才能对学校教育有更务实的引导。 文章来源: 新浪教育 |
认识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客户服务|合作联系|免责声明|版权说明|网站地图|本地下载|站长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