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APP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广电 > 台网互动专题 > 小记者大世界 > 最新资讯 正文
哥大留学生回忆美国大学:没有人嘲笑学霸

2014-09-02 10:49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上学期赴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博弈论这门课带给了我全新的思考方式,让我认识到高考起的仅仅是区分作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焦点不在于桥太窄,而在于人太多。

  多样性和高效性成反比关系。中国人多必然要追求效率,所以偏向于单一的区分标准,一考定终生;创造力则基于多样性,每个人被允许拥有不同的思想,小众文化不被排挤消失。做一个粗略的估计,中国13.5亿人,美国3亿人,假设适学人口比例相当,中国以北大为例2014年招生计划2650人,美国以哈佛为例2014年录取2048人,中国学生考入顶级名校难度是美国3.5倍。

  为了处理如此庞大数目考生的筛选工作,中国必须采取最高效的方式——考试。

  国外大学入学制度也很好。综合考察学生素质,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方面,同时参考推荐信、活动、各项研究、面试等等,这项制度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在材料真实的前提下,考察的方面越多,对一个人的定位就越准确。

  到了大学,没有一个强压着所有人的目标,不需要功利地追求成绩好,所以有人懈怠了。不懈怠的有些也是为了考研,少我周围的同学,国内顶尖大学的学生,追求学习快乐的比例远低于哥大。

  哥大没有对学霸的嘲讽,几乎所有人都废寝忘食,背着大部头书籍在学校宿舍之间穿梭。哥大全校开设1000多门课任意选,只需要修满128学分毕业,专业课三十几个学分就够了,除去公共必修课,如基础数学物理文学历史等等,学生有很多时间去选其他专业自己感兴趣的课。

  在多样性与高效性的矛盾中,我们选择了短期收益更大的高效,这也就埋下了未来风险的种子。

  不仅是中国,不仅是教育,各方面如果都在追求效率、追求更大的收益,社会就越单一;效率越高,抗逆性越差。一旦产生大型危机,情况不容乐观。

文章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认识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客户服务|合作联系|免责声明|版权说明|网站地图|本地下载|站长统计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鲁ICP备10203798号-1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