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网络电视台 • 青岛手机台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广电 > 台网互动专题 > 小记者大世界 > 最新资讯 正文
近5万考生争4080个二本缺额

2014-08-05 14:16  来源: 山东商报

  今天将是我省考生最后一次上本科的机会了。上午9时至下午5时,将是文理类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及专科(高职)等六类专业填报志愿时间。对于本科资格线上,即文科490分、理科460分以上的49169名考生来说,也是今年最后一次上本科的机会。根据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昨日发布的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计划表,该批次还剩下4080个计划有待最后一次征集。这意味着,资格线上近5万名考生将竞争二本4080个剩余计划。记者徐玉芹

   征集志愿计划鲜见普本专业多为高收费专业

  对于本科资格线上,即文科490、理科460以上,到本科二批第一次征集志愿录取结束仍未被选中的考生来说,今天都可以填报第二次征集志愿。不过,经过前两轮投档录取,普通本科院校的普通文理类专业缺额已经所剩无几,为数不多的几个,多为“小而偏”的省外院校,比如太原学院、玉溪师范学院、琼州学院等。稍微能看上眼的学校,还限定了报考分数,比如广西师范学院文史类有8个缺额,限定为528分以上考生报考;盐城师范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限定541分以上考生报考。

  记者注意到,尽管参与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的院校数量并不算少,但主要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的中外合作专业、独立学院和其他民办高校上。比如聊城大学的中外合作生物工程理科专业,还剩16个计划;鲁东大学两个中外合作专业共剩下32个计划等。省内独立学院,如烟台大学文经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等,仍有部分缺额。不过,这几类专业是以办学成本收费的,一般收费较高。

   征集志愿学校成分复杂是否服从调剂须慎填

  由于本科二批学校比较复杂,有的学校年收费较高,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够承受,而到了最后一次征集志愿阶段,除在前两个批次中常见的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外,又涉及到院校是否服从调剂。不少考生担心一旦选择了院校服从调剂,会被调剂到高收费专业。

  对此,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表示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在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的志愿卡下,列出了两类院校是否服从调剂,即“公办高校及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其他高校及专业(含中外合作办学等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如果考生同时填报两类选项,按公办高校及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在先、其他高校及专业(含中外合作办学等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在后的顺序,按考生分数(位次)依次投档。

  如果考生只准备读公办高校,那就可以在填报志愿时选择公办高校及专业服从调剂,之后,考生在投档时,将不会被调剂到民办高校。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参与征集的公办高校并不多,招生计划有限,这样填报的结果是考生不一定能调剂到公办高校,有可能会造成考生落榜。

   第二条线能降几分由高分考生主宰

  文科490分、理科460分以上都可以填报二本最后一次征集志愿了,是不是有就意味着这些考生都有机会上二本?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开数据显示,这恐怕又是一个“大圈”。因为志愿填完之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将根据志愿填报情况和二本征集计划数1:1划定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录取控制线。尽管这条线有可能下调,但尚不至于降到填报志愿资格线。

  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开的数据显示,此次本科填报志愿资格线,即文科490分、理科460分以上共剩下49169人,其中文科19702人,理科29467人。而本科二批第一条线上,即文科523、理科489以上共剩下9624人,其中文科剩下2865人,理科6759人。但是,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计划名单显示,该批次仅有4080个剩余计划,其中文科1655个,理科2425个。

  “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分数线究竟会降多少,完全取决于高分考生会有多少人放弃填报志愿。”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专家分析说,前面放弃填报志愿的考生多,二本最后一条线降的幅度就会大一点;放弃的人少,降分的幅度就会小一些。

   温馨提醒

   报了本科也别忘了报专科

  与本科二批征集志愿同时填报的还有专科(高职)志愿等。招生专家提醒二本资格线上考生,在认真填报二本征集志愿的同时,别忘了好好填报专科志愿。“填报志愿本身是有风险的,谁也不能保证哪块云彩一定会下雨。”万一本科录不着,至少还有专科可以保底。

  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昨日还公布了专科(高职)批填报志愿资格线,仍为180分。这已是我省第四年将专科填报志愿资格线划到180分。不出意外的话,今年还是180分就有机会上大学的。

文章来源:山东商报

 

认识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客户服务|合作联系|免责声明|版权说明|网站地图|本地下载|站长统计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鲁ICP备10203798号-1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