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网络电视台 • 青岛手机台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广电 > 台网互动专题 > 小记者大世界 > 最新资讯 正文
优质生源纷纷出国:绕开高考独木桥

2014-06-10 11:49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6月9日,大部分省市的2014年高考落幕。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39万人,在经历连续5年的下降之后,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有所增加,比2013年多了27万人。

  尽管如此,对许多学生来说,高考不再是需要挤过的独木桥,他们自觉从浩浩荡荡的队伍里退了出来,探寻另一种可能——出国留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称,近年来,弃考人数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许多高中毕业生因为出国留学而放弃参加高考。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弃考人数达84万人,2010年接近100万人,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占21.1%。

  这一现象在一线城市尤为明显。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市高考共7.05万人报名,比去年减少2000余人;上海高考报名人数仅5.2万人,较2006年的11.38万人,报名人数缩减超过50%。

  十年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增长了近三倍

  与高考人数下降相对的是出国留学人数的飞速增长。2013年,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开放门户报告》显示,这一年中国的留美学生约23.6万人,比去年多了4万多人,增长21%,人数占全美国际学生比重之首。自2005年以来,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增长了近三倍。

  如今,这种高速增长更多地体现在本科留学阶段。《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留学低龄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硕士留学在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本科留学的人数迅速增加。

  2005~2006年,中国仅有9309人赴美国读本科,是当年赴美读研究生人数的1/7。2012~2013年,中国赴美读本科的人数增长至93768人,占赴美留学总人数39.8%。8年间,中国赴美读本科的人数增长了约十倍。作为中国学生第二大留学目的地的英国,近年间,中国留学生人数也大幅增长,2013年,已达5.6万人。

  开设国际班渐成潮流

  吴振邦是国内高中国际部的学生。以他所在的北京市十一学校为例,该校学生咨询中心教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2014年,整个高三年级中国际部毕业生约160人、普通高考班毕业生40余人,共有约200人没有参加高考而准备出国留学。

  钱坤和陈琦恩就读的广州优联教育华南师范大学国际预科中心,隶属于优联教育集团,优联旗下共三所国际学校。他们所在的学校,整个年级约200多人,最终都选择出国读大学。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14届国际部的录取结果显示,应届毕业生173人中有164人前往美国留学,9人前往其他国家。

  开设国际班已经成为近年国内中学涌现的一股潮流。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北京市的公立高中里,有17所开设了共计22个国际班,计划招生人数1355人。从2009年到2013年的五年间,北京市公立高中开设的国际班增加了16个。

  广州的公立高中同样有近20所开设了国际班,占所有公立学校约1/6。上海则有22所高中开设国际班,共计划招收1801人。

  优质生源纷纷出国

  就在几年前,还有不少人打趣出国留学的都是家庭条件好的“后进生”,因为考不上大学只能出国。如今,情况已起变化。

  “很多高中生在高考前申请出国留学,去哪个国家的都有,美国名校多,申请的人自然也多。”某留学机构咨询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很多弃考留学的学生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如果他们参加国内高考,也能考上不错的大学,但不少人更喜欢国外高校,有的人能同时拿到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的通知书。

  北京市十一学校咨询中心教师同样表示:“整体上来说我接触的本部学生还是非常优秀的,从他们的录取结果上来说,我觉得国外大学的录取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现在越来越少人认为,在国内考不上好大学就是去国外镀金,出国上大学绝对是一种挑战。”该教师补充道。

  媒体曾报道,2013年,深圳的四大名高中约有1/3的优等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其中,不少学生有考入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的实力。在北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录取红榜上,国际班97%的学生被美国排名前50位的大学录取。人大附中和北京四中优等生出国留学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出国留学也是像打一场硬仗,陈琦恩回忆起申请学校的过程,觉得当时“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个来用”。

  或倒逼国内高等教育改革

  采访中,几乎每个学生都表达了对国内高等教育模式弊病的担心和对国外高校教育模式的欣赏。

  “比起国内高校只是简单地看高考分数招生的模式,国外高校招生方式更灵活、更专业。”储朝晖说。

  熊丙奇在博客中称,面对弃考,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反思,应该努力推进教育多元发展和创造多元成才渠道。如果教育多元发展,每所大学都按自身的定位,办出个性和特色,那么,大家就不会有所谓的“名校情结”,也不会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就去选择“洋高考”。这需要我国教育部门取消一系列教育歧视性政策,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各类学校平等发展。

  “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以后会遇到更多困境。”储朝晖强调。他建议进一步深化高考制度和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文章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认识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客户服务|合作联系|免责声明|版权说明|网站地图|本地下载|站长统计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鲁ICP备10203798号-1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