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网络电视台 • 青岛手机台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广电 > 台网互动专题 > 小记者大世界 > 最新资讯 正文
留学生的陪读妈妈:在寂寞中焕然新生

2014-06-05 21:55  来源: 《留学》杂志

  在《留学》杂志官方微信的留学意向调查中,有一个后台提问非常特别:“如去美国,孩子小,妈妈要陪读签证咋办?”为此,《留学》杂志特意采访了两位远赴美国康涅狄格州陪儿子读初中的中国妈妈,听听她们如何打发异国陪读的日子;其中一位就是央视名嘴郎永淳的夫人吴萍。

  隔条街,就成了双城记

  加了吴萍的微信以后,看到她近几个月的朋友圈算得上是不少全职妈妈的每日写照:“儿子回来了,今天算一顿大餐”,“和儿子一起制作南瓜灯”,“前天修车折腾了一天,昨天宅在家,今天一出门,看到车胎全瘪了,回到4S店,又是一天”。

  吴萍的儿子住在寄宿家庭中,她则在临近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为了让儿子尽快融入异国文化,也出于对寄宿家庭的尊重,母子俩每天打电话、开视频联系,到了周末才见次面。“我每天都会关心儿子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趣闻,有什么烦恼。”有时候儿子语出惊人,吴萍就会记录下来,分享在朋友圈里。

  比如,在美国读书,到了初中就要自选外语课了,吴萍打趣儿子:“你是不是选中文啦?”儿子对此小郁闷:“真想选中文。但是我的寄宿家庭中,除了我和狗,都会说西班牙语。我选西班牙语了。”这种洋溢着快乐的小段子充斥着吴萍的“陪读日记”。

  如果让儿子住校呢?是不是就能随时探望,一解母亲的相思之苦?吴萍的朋友唐小兵就把儿子送进了寄宿学校,没想到学校对国际生的管理实在太贴心了,连周末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以致于住在学校附近的唐小兵几个星期才能见一次儿子。“学校把国际生管理得很好,一到周末就会安排很多体育运动。我们如果想周末接孩子出来团聚团聚,必须在周三给相关部门写邮件申请,并说明原因。”正值青春期的儿子每个星期打球、游泳不亦乐乎,也乐得不出来。

  寂寞倾城,闷出来的艺术家

  对于吴萍来说,白天不算难熬,“不光孩子要经历辛苦的适应期,妈妈也要逐渐熟悉异国的生活啊。”吴萍历数刚到美国要做的事情:找房、置办家具、熟悉周边环境、租车等等。如果妈妈英语能力不足,还要加班加点地学英语。“等到都忙完了,日子才能完全进入正轨,这差不多就需要三五个月。”

  适应期过了,就正式进入陪读妈妈的角色。吴萍在美国称得上丰富多彩。首要任务是围着儿子转,不用操心孩子平时的起居生活,每天放学后的亲子视频就成了了解儿子生活和心理的重要方式,大概也是一天的重头。好在美国假期多,不仅让吴萍和儿子多了很多亲子时光,也让她忙得团团转—通过参与节日活动、了解节日习俗来深入文化是最好不过的了。

  唐小兵也深有同感。与吴萍不同,唐小兵和儿子所在的城市没多少中国人。平时,吴萍有个陪读妈妈姐妹团,经常聚在一起钻研各种各样的西式糕点,到了周末就带着各家孩子举行集体活动。到了唐小兵这儿,周围找不到说中国话的人,住得偏僻又不太敢开车远游……这位妈妈开始钻研起在石头上作画,而且画出了名,上了艺术杂志的专访,连老公也诧异道:“没想到空虚的陪读生活竟然给我们家闷出了一位艺术家。”

  唐小兵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我在陪着儿子一起适应异国生活的日子里,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也从未像现在这样这么渴求学习,多学习。”

  母子是可以互相陪读的

  其实,吴萍和唐小兵的经历在陪读妈妈中很普遍。《留学》在上期的母亲节特别封面专题中介绍了很多学霸的母亲,她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到异国陪读的高知女性。有的像吴萍这样,让生活更丰富、更有滋味;有的像唐小兵这样找到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

  不过在上期《留学》交流的群体中,陪读妈妈大都是拿着陪读签证,或者因为爸爸外派、拿着配偶签证出国的。由于美国没有陪读签证这一说,这两位母亲是靠旅游签证赴美陪读。吴萍介绍,这其中最不方便的算是医保,因为旅游签证只能办理旅游保险,而跨国医保的复杂处理方式很多时候真是聊胜于无。

  

文章来源:《留学》杂志

 

认识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客户服务|合作联系|免责声明|版权说明|网站地图|本地下载|站长统计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鲁ICP备10203798号-1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