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网络电视台 • 青岛手机台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广电 > 台网互动专题 > 小记者大世界 > 最新资讯 正文
谁让学生“春游”成了“惊弓之鸟”?

2014-05-07 13:39  来源: 

  提起春游,你会想起什么?是临行前夜辗转难眠的兴奋,是飘荡在春风里的欢快歌声,还是和伙伴们一起追逐打闹的惬意?可对于今天的很多孩子来说,这一切正渐行渐远——一条“安全高压线”,让“憋在春天里”成为不少学校的“常态”。

  近日,一场意外的春游交通事故更是为举步维艰的春游之行兜头浇了一盆冷水:10日上午,海南省澄迈县一辆载满春游学生的客车发生侧翻,当场造成8名小学生死亡,32名小学生受伤。当晚,海南省教育厅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校外集体活动必须严格执行报告审批制度﹔11日,教育部再发紧急通知,同样强调“严格审批学校组织春游”﹔随后,沈阳、深圳等地教育部门也再次强调集体春游需要上报审批。

  与往年一样,一连串紧急通知和“严格审查”的铁腕似乎已经成为春游事故后的“条件反射”。可面对“学生盼、学校怕、家长忧”的春游,如此处理为何挡不住事故,却拦住了春天?一项本应寻常的教育活动为何总是如此沉重?春游,又到底应该怎么游?

  “没有春游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春》,写尽了美好春光,却写不出刘林霞心中的担忧。这位把《春》教了十几遍的语文老师,至今视春游为不敢碰的“老虎”,“我们学校已经好几年没组织过春游了。即便报备了,上级怕出事也不批”。

  兰州市某中学副校长刘老师则告诉记者,每次集体出行前,学生兴奋得睡不着觉,她都“紧张到失眠”,“所有学生都安全回来了,心才能放到肚子里”。

  春游,如今早已从不少人孩提时的美好记忆变成了一场“游不游、怎么游”的论战,而几乎每一次,“安全”二字都是套在春游头上的“紧箍”。

  有人盼春游,也有人烦“春游”。面对安全困扰,还有学校选择了让春游“变味”。昆明小学生李琳所在的学校每年都组织两次集体出游,她所参加的9次里有6次是去同一个度假村,每次都是“参观一下,再坐下吃点儿东西”。

  “我们把春游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北京市丰台区某中学陈老师告诉记者,由于担心学生活泼好动,山林、水边都是学校春游的禁地,最近几次春游地点选择的都是科技馆、海洋馆、博物馆等。

  “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劳逸结合。多种形式的学习才会更有效,只是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们觉得关在屋子里更便于管理,易于管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自古以来,游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就是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边游边学,这也是现代学校为何要组织学生在适当时节旅游的历史渊源。春游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放松身心、锻炼体能,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启发哲思、陶冶性格。甚至可以说,没有春游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文章来源:

 

认识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客户服务|合作联系|免责声明|版权说明|网站地图|本地下载|站长统计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鲁ICP备10203798号-1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