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儿童冥想 与注意力
2014-02-19 10:30 来源: 我们每天上课前带孩子们冥想静坐10分钟,这也是国际上一些幼儿园的做法。因为我们发现冥想对孩子集中注意力非常有好处。 ——摘自孙瑞雪 《爱和自由》 ![]() 钻研育儿经的妈妈们对孙瑞雪以及她写的《爱和自由》一定不会陌生,而对以上这段话未必印象深刻,因为我们的幼儿园和家庭都几乎没有培养儿童冥想的习惯。今天我想和妈妈们分享的,却是我个人体验到的冥想对儿童注意力的好处。周五是儿子幼儿园公开日,我在那里观察到以下场景:场景一:孩子们发现爸爸妈妈在教室外后可兴奋了。不时回过头来看一眼爸爸,或者喊声“妈妈”,或者对窗外的家长挥挥手,或者干脆直接离开课堂奔向家长,老师期间有几次提醒小朋友要专心听讲。兜兜也发现了我,对我笑了笑,喊了声妈妈,就继续上课了。除了休息的那几分钟,他几乎没理我,一直很专心听老师讲,并且及时准确回应老师提问。场景二:角色扮演,老师提前给小朋友们示范了故事情节,然后把面具按照自愿原则分配个了小朋友们。该鸟宝宝上场了,鸟宝宝没动,长颈鹿宝宝跑上去了!老师就提醒,鸟宝宝跑哪里去了?什么时候才轮到长颈鹿宝宝上场啊?兜兜提醒鸟宝宝,小鸟要上去了!轮到大象宝宝了,大象宝宝上场了,但是忘记该如何表演了,经老师提示,算是有个交代;轮到兜兜的鼠宝宝了,老师只提醒了一句,下面该什么动物出场了?鼠宝宝就自己上场表演了,然后顺利归位。到最后,老师问,是谁把小熊喊醒的呀?没人回应,似乎要冷场了,兜兜回答:熊妈妈。。。于是,活动顺利进行。妈妈们可能有点感觉我像在炫耀,或者证明我家孩子智商高?非也。兜兜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三岁小男孩,也会干出让大人皱眉头的淘气事、会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甚至也有冲动之举、绝不是什么“完美儿童”;我不认为他智商很高,但我确定他注意力非常集中。虽然他发现了妈妈在外面,但仍然专心上课;因为注意力集中,他能清晰的记得老师的指令、记得故事发展的情节、记得什么时候该他上场,他该怎么表演。。。。。。如果您说您家的孩子也一样,是个不会分心的小家伙,那么我同样恭喜您!科学界早就发现了冥想对儿童注意力有很好的帮助,并对这个课题做过深入研究,而我只是一个后体验到的妈妈,和大家做个分享而已。您可能还会说,你这个“假冒伪劣”的半拉子专家所下的结论不足为信。那么我可以非常有信心的回答,“注意力集中”的结论我最早是从班主任那里得来的。老师的评语是:“注意力非常集中,明显好于大部分孩子”、“基本上不需要操心”、“注意力偶尔会分散掉,但是经老师提醒后能迅速转回来”。我和家人之前还估摸着老师是贯彻“赏识教育”,给孩子“找”优点,现在确定他确实注意力挺集中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对孩子的学业以及将来发展的重要性,不用我赘述,“专心”和“注意力涣散”,“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哪一点对孩子具有积极意义呢?现在就要正式切入话题了。注意力集中和我们在家经常性的“静坐冥想”是密不可分的。我在怀孕时候开始这个练习,期间也经过起起伏伏,各种原因和多次中断,直到后来彻底的稳定,使得静坐冥想成为日常行为,而不是偶尔为之。同时我也经常性让孩子尝试,当然儿童的练习和大人绝对不能完全一样,一定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才可为之,如有兴趣,我们另行讨论。有些妈妈可能还要问,你凭什么就咬定这是冥想带来的好处,不是其他的?你又不是有两个孩子做比较,没有说服力啊!如果你相信莫扎特效应,那么就没理由怀疑冥想的效用。我刚开始之所以接受冥想,是因为我看到过科学的分析:当我们聆听莫扎特以及其他古典音乐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会呈现α曲线,这是一种和谐的曲线,从而让人的情绪处于平和的状态,神经系统随之更为平衡。科学家还发现冥想也具有这样的效力。它让我们的思潮平复,不沉迷过去、不空想未来,在这一时刻人的脑电磁波也同样是和谐平稳的曲线,我们的神经系统和身体机就更加的和谐,并且能进行自动的修复。表征之一就是注意力集中、记忆清晰。对于长期承受压力的成人来说,则表现为压力的释放、心态及情绪的良性循环。像很许多妈妈一样,我也同时承受工作压力和照顾家庭、孩子的多重任务。有过焦虑、失落、急躁、迷茫。。。每天不是担心孩子成长、就是操心家庭琐事、或者自己的职业发展,挂在嘴边最多的个词是“忙”、“累”,整个人是只想停却不知道该如何停下来的陀螺。当我彻底的、真正的、天天坚持进行冥想后,我的精力得到很大的恢复,因为首先睡眠得到很大改善。更充沛的精力和更稳定的精神状态,让我处理工作和人际关系、以及家庭事务也更加的有效率和妥当。于是,我开始让孩子也参与到冥想当中来。经常性带他一起坐坐(孩子方法另当别论,再次强调下),一起听听舒缓而喜乐的音乐。。。。。。慢慢的发现孩子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情绪更平稳的、更能听得懂道理了,不再执拗了。进入幼儿园后,老师多次跟我提起,说孩子的注意力很稳定,而且相比其他孩子表现更为明显一些。特别一提的是,老师说第一次看到兜兜时候,有点担心这孩子将来是不是小捣蛋啊?因为看起来他好活跃呀!后来发现,这孩子很有纪律性,不该活跃的时候他会很安静听从老师安排,比如上课、排队、集体活动,从来不需要特别提醒要怎样怎样。咱们古人也说过,“静生定,定生慧”。喧嚣热闹的社会环境、充满诱惑力的电子虚拟世界,非常容易让人心浮气躁,对儿童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如果孩子心不静、意不定,智慧从何而来呢?老子数千年前就讲“禅定”,如果我们认同老子是有智慧的人,那么有什么理由拒绝这种智慧体验呢?以开放的心,去尝试这种简单的练习,你会有惊喜的发现。 文章来源:
暂无更多页
|
认识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客户服务|合作联系|免责声明|版权说明|网站地图|本地下载|站长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