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网络电视台 • 青岛手机台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广电 > 台网互动专题 > 小记者大世界 > 最新资讯 正文
国际儿童之星:斯里兰卡少女希莎尼

2014-01-13 10:44  来源: 国际儿童新闻

  希莎尼·赫瓦维塔拉纳住在斯里兰卡南部马特勒地区苏杜维勒一个名叫阿拉赫那的海啸重建村。

  这个有25户人家居住的重建村距首都科伦坡约160公里,由斯洛伐克慈善组织“救难者协会”援建,红瓦红墙的房子在绿树掩映中散落在山坡上,走近看,希莎尼家的红砖墙上已经裂开了一道长约一丈、宽近三寸的大裂缝。

  “向前看远胜于留恋过去。”父亲英迪拉帕拉在海啸后经常如此告诫希莎尼姊妹俩。

  五年过去了,从灾难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希莎尼和迪玛卡姐妹比别的孩子更能够体会这句话的分量。

  2004年12月26日上午9时许,海啸呼啸而来时,当时13岁的希莎尼刚起床不久。她听到了不同寻常的巨大声浪,惊恐地跑向母亲玛里妮,母亲疑惧地告诉她,这是海水涌到陆地上来了。这时她父亲从门外沙滩上冲进来,朝她们大喊“快跑,快跑!”于是她们仓皇逃到了内陆的一个小山坡上。匆忙中一家人一度失散,所幸后来一一重聚,且没有人受重伤。

  但是,巨型海浪将希莎尼及她祖母的房子打得稀烂,家产荡然无存。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本属小康的家庭陷入完全的困顿。

  由于吃住均成问题,也为了不让女儿看到更多的惨状,希莎尼的父亲把她们姐妹二人送到科伦坡的亲戚家里住了三个星期。三周后,希莎尼和迪玛卡返回马特勒,他们一家挤在父亲一个朋友提供的一间房屋里。

  海啸之后,她们自小熟悉的大海成为最为恐怖的怪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们不敢去海边,不敢去沙滩。

  希莎尼一直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海啸卷走了她所有学习用品和书籍,那是她最珍爱的东西。每每想起这些,她就会流下泪来。父亲告诉她,比书本更珍贵的是生命,一旦境况好转,就会给她买新书。

  对当时只有7岁的妹妹迪玛卡来说,海啸几乎是不可原谅的,直到现在还让她愤怒——因为海啸夺去了被她视为最爱的小邻居卡瓦娅·库鲁库拉苏里亚的生命。卡瓦娅当时三岁半,是希莎尼姐妹最好的玩伴。

  “要是卡瓦娅现在还活着,那有多好。”迪玛卡说。希莎尼的家庭相册里,至今还保留着姐妹二人跟卡瓦娅的一张合影,那是在卡瓦娅三岁生日时拍摄的——原照片早被海啸卷走,这一张,是上照相馆重新洗印的。

  重返校园是姐妹俩恢复正常生活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学校,老师给她们提供了免费的书本和学习用具,并鼓励希莎尼姐妹和其他受海啸影响的孩子们说出他们的遭遇和恐惧。在跟同伴们游戏的过程中,海啸带来的恐惧与沮丧在慢慢消解,希莎尼目前正面临大学入学考试。

  希莎尼从七年级就开始写诗。海啸后,她用写诗来让自己走出灾难的阴影。每次当她想到失去的书本,原来温馨的家,以及那些在海啸中失去的生命时,她就会把心里的疼痛和忧伤变成诗句,写在纸上。这样的宣泄,每次都会让她感到爱在生发,勇气在增长。

  与姐姐希莎尼相比,妹妹迪玛卡更寡言。迪玛卡喜欢画画。她把对大海,对灾难的恐惧、愤怒、无奈,以及对卡瓦娅的思念,都转化成色彩与线条。她相信有另外一个世界存在,她相信在那个世界里,卡瓦娅能够看到她五颜六色的表达。

  希莎尼和迪玛卡都参加了海啸后由斯里兰卡红十字会与美国红十字会联合举办的少儿绘画竞赛,在这次竞赛中,妹妹获得一等奖,姐姐获得三等奖。

  而真正让姐妹俩忘掉海啸给她们自身带来的苦难,是从她们对别人付出爱和帮助开始的。

  那一天,她们去看望卡瓦娅的母亲。她的情况比她们听到的还要糟糕得多:卡瓦娅的母亲精神恍惚,处于崩溃的边缘;她不停地哭泣,不停地责备自己没有抱住孩子——巨大的海浪将卡瓦娅从她臂弯里卷走,从此母女天人永隔。

  这个1500人的小村里有三个海啸受难者,卡瓦娅和奶奶就是其中的两个。

  看到这一切,希莎尼和迪玛卡意识到,此时卡瓦娅的母亲更需要她们的帮助。于是她们决定每天都去陪伴卡瓦娅的母亲,帮她做家务,陪她说话。“灾难已经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们一遍遍地安慰着她。

  那一段相濡以沫的日子很长。

  几个月后,希莎尼一家搬到了国际社会捐建的临时住房里。母亲开始制作干鱼出售,以贴补家用;父亲也在寻找工作——他们必须带着两个女儿,尽快从灾难中站起来。

  2006年年初,他们搬进了现在居住的海啸重建村。

  最让两个女孩开心的事情,是卡瓦娅的母亲怀孕了——随后,一个男孩的诞生,让卡瓦娅的母亲走出了痛失爱女的阴影,也给希莎尼姐妹,尤其是迪玛卡的天空,抹上了一道温暖的亮色。

  海啸发生后的5年来,失去与得到、施舍与给予,以及身边生生死死的故事,让这对姐妹更深切地懂得了爱的含义。希莎尼说,她长大想当一个银行家,为国家摆脱贫困尽一己之力;迪玛卡则希望成为一名医生——这个热爱生命的小姑娘,以减轻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文章来源:国际儿童新闻

暂无更多页
 

认识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客户服务|合作联系|免责声明|版权说明|网站地图|本地下载|站长统计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鲁ICP备10203798号-1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